●佚名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赏析]
这首诗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小学语文教科书,作者不详。诗歌清新简洁,对仗工整,韵律流畅,读来朗朗上口。诗句用字均为汉语中的基本字,每两句对应位置上的字,性质相同,意义或相反或相关,前者如“远”与“近”“有”与“无”“去”与“来”,后者如“看”与“听”“山”与“水”“色”与“声”“花”与“鸟”。
与李峤的《风》诗一样,这首诗也像一则谜语,通篇无“画”字,却充满“画”意。画是定格的生活,是凝固的美。好的画虽静默无语,却一定是能让人听闻天籁之音,感受人世繁华,或触摸人物悲欢喜乐的。因而,画山水,山形水色凝固在纸面上,远远看去,山色苍翠,流水潺潺,或境界开阔,或静谧幽深,天籁之音依稀可辩,天地间生机无限;近旁来谛听,却是寂然无声。实际不管远观还是近看,图画都是无声的,远观观其神,眼中耳中风光无限;近看看其形,想要仔细分辨自然“本相毕露”。这种审美的感觉有点类似于陶渊明诗句所云“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前两句是从空间转换上观画,侧重画的形神结合;后两句则从时间的维度上观画,侧重画的动静合宜。画中花鸟一经绘出,其怒放的姿态、飘逸的身姿就已定格为永恒的美。冬去春来,人来人往,花儿怒放依旧,鸟儿不再惊飞,可以从容观赏,相近相亲。自然,人们不会因花儿凋残而伤心落泪,或因鸟儿远逝而遗憾莫名。“春去花还在”,映射出人们渴望“花好”月圆、追求圆满的心态,而借助绘画这门艺术,人们成功留住了自然界瞬间的美,使之成为永恒,也由此获得了人生的完满。这首诗短短四句,可以说是对绘画这门艺术做了极精妙的概括。
(雨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