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芙/文 刘冠男/摄
1947年,刚满16岁的他满怀信心地入伍,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一员。在此后的7年时间里,他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挺进大别山、高山铺战役、北向店战斗、解放大西南、抗美援朝战争等。参军后,他先后任通信员、卫生员、军医等职务,用自己精湛的医术挽救了无数战士的生命。转业后,他在法医工作岗位上又默默奉献了数十年。他就是今年91岁高龄的老兵翟贵礼。
初见老人,感觉他为人谦和。老人的二儿子告诉记者,最近几年,老人的腿脚有些不便,听力也有所下降。尽管如此,记者与老人聊天时,依然能够感受到老人对早年参加战争的经历,仍记忆犹新。
1947年2月,翟贵礼在河北省沙河县东马庄村自愿报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随刘邓大军一纵队二旅四团横渡黄河挺进大别山。参军后,翟贵礼在军事训练上不怕苦不怕累,学习上刻苦认真,在全连打靶演练中荣获第一名。行军中,主动帮伤病员扛枪、扛背包,冲锋在前,很受上级领导的青睐,并受全连同志们的好评;同年10月,翟贵礼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记功一次。
老人对记者说,在挺进大别山战役中,他当时还是一名小通讯兵,一次连长让他去大部队送信时,到达目的地后,他发现大部队已经去别的地方作战,在返回自己的连后,又发现自己的连队也转移了,没想到途中又遇到了敌军。翟贵礼说:“当时我就在前面跑,敌军在我身后追,子弹在耳边‘嗖嗖’飞过,我也不敢停,直到追上自己的队伍和战友们抱在了一起,战友们还以为再也见不到我了!”战争年代,翟贵礼凭借着机智和勇敢一次次化险为夷。
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翟贵礼随部队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他在枪林弹雨中,舍生忘死,英勇抗敌,完成了许多急难险重的任务,挽救了许多受伤战士的生命,立大功一次。
1954年11月,翟贵礼从朝鲜回国后转业到通榆县医院工作。1958年5月调入县公安局担任法医。工作中,他默默无闻,无怨无悔,受从军经历的影响,他将军人和共产党员的精神融入到血脉里,传承到工作岗位上。
翟贵礼孙女翟小瑶对记者说:“小时候,爷爷经常跟我们讲战争年代的故事。每每讲到精彩之处,我们也跟着捏了一把汗。每当我遇到困难时,爷爷就教育我说:‘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跌倒了要自己学会爬起来,不能埋怨自己前面的路途不平坦,只能责怪自己走路不小心。’爷爷的革命精神和他对我说的话一直影响着我的学习和工作。”
1991年10月,翟贵礼在通榆县公安局副科长的岗位上离休。虽然离休了,但他坚持离休不离岗。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不管是工作日还是休息日,只要听到有杀人或伤人案件,他都会无偿地主动奔赴现场,协助年轻法医办案,全程指导,他把自己的专业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后人。
“只有离休的干部,没有离休的党员。人虽然离休了,但是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能离休。”翟贵礼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直到2012年的一次尸检工作中,已经82岁的翟贵礼因过度疲劳导致脑供血不足,昏倒在了尸检间。从此,他便回家安度晚年。
看到如今国家繁荣昌盛,翟贵礼说:“我现在每个月几千块钱的退休金,不愁吃喝,与那些牺牲的战友相比,我很幸福。我要感谢共产党,让我们都过上了国泰民安、生活富足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