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穆
每年进入腊月时节,凡是路过这个村庄的人,谁都会情不自禁停下脚步,久久地注视着一个独特的景观。蓝天下,家家户户门前都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像红色的海洋一样在空中波浪起伏。蔚蓝的天空、雪白的大地、鲜艳的五星红旗、旭日阳光,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令人无比激动、壮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画卷。
这个村,每年都用这种方式庆祝新春佳节,敬仰并缅怀先烈。十几年来,这个村已经形成了一条雷打不动的规矩。一家老少春节前第一件事就是庄重地升国旗。全家老少站在旗杆前致注目礼,目视五星红旗徐徐升起。
这个村就是大安市太山镇进步村。
进步村位于太山镇东南,距大安北约3公里,属于城郊村。全村有3个自然屯(前连家屯、徐奎武屯、后连家屯),由于进步村的地理位置比较优越,青壮年村民在农闲时节,都在大安市城里打工或做买卖。还有很多家庭在城里买了楼房,村民们过着半城里、半农村的悠闲日子,在党的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上阔步迈进。
一排排整齐红砖蓝瓦的房子,一条条笔直的水泥路,路两边高高的白杨,树荫下摆放着蓝色的卫生箱。一个小时一趟的村村通小客车,往返城里只需10元钱。文化大院的歌声、舞姿,伴着村民们张张笑脸。
所有这些景观,处处显现着社会主义新农村欣欣向荣的崭新面貌。贫穷的日子已成为历史,美好的前景一片光明。
可是,更值得进步村民骄傲的是后连家屯曾出现过一位大安市乃至全国闻名的、可歌可泣的抗日英烈——王一川。
多少年来,王一川抗日救国的悲壮故事,无不感染着、震撼着进步村老百姓的心灵。口口相传,一代又一代。
据资料显示,1895年王一川出生在进步村后连家屯一个佣耕的农家。王一川从小就表现出他的聪明、正直和倔强。在私塾上学时,王一川的学习成绩很优秀,深受先生的喜爱。长大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后来又到北京大学、南京大学进修深造。在这期间,他接触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0年,他回到故乡大赉县进行革命活动,他是大赉县第一个出现的本土共产党人。他以小学校长、大赉师范讲习所主任的身份为掩护,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建立了70多人的抗日武装“大川抗日游击队”,他领导这支武装力量同日伪军展开了顽强的军事斗争。1936年夏,他领导的大川抗日游击队,在辛广店遭到大赉县日伪自卫团和守备队的截击,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但终因寡不敌众,大川抗日游击队的伤亡很大。在他正确的领导下,游击队采取分散突围、保存实力的战略战术,终于成功摆脱敌人。
突围后,他带着一名警卫员回到家乡后连家屯。白天,他们隐蔽在高粱地里,由家人秘密送饭;天黑后,他们再出来活动,去联络失散的游击队员。不幸的是,有一次,他不小心遇见了一个认识的地主,这个地主马上去日伪当局告密。8月28日,王一川不幸被捕。在狱中的一百多天里,他遭受了敌人的严刑拷打。敌人威逼他说:“你只要脱离共产党,放下抗日主张就可以回家过日子,享受家庭的温暖。”可是,他威武不屈,怒斥敌人,体现了一个中国共产党员抗日救国、不怕流血牺牲的伟大爱国精神。
1936年12月25日,他被敌人押到刑场。面对敌人的枪口,他毫不惧怕,当众演讲,慷慨陈词。他向现场群众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号召民众团结起来,英勇就义于白城。王一川,一个抗日救国的革命先驱,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在他41年的人生履历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
原进步村民兵连长兼大队长高振才,是一名老党员。早年住在后连家屯,那时,他就经常在夏天的田间地头、冬天的热炕头上向年轻人讲述着王一川的故事。宣传王一川为抗日救国、不怕流血牺牲而英勇就义的感人事迹,启迪进步村的年轻人增强爱国主义的思想意识。他以实际行动,成为进步村第一个升国旗的人。在他的带动下,十几年来,进步村3个自然屯升国旗的农户已达到百分之百。
进步村坚持十几年升国旗,缅怀先烈的爱国行动,引起了党的各级政府及新闻媒体的高度重视。前几年,白城日报社派记者来进步村专题采访并报道。
村党组织书记张忠说:“现在,进步村升国旗已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村民的爱国意识不断增强,社会公德蔚然成风,村民之间团结互助,邻里之间和睦相处。”
进步村由过去的贫困村变成了今天的致富村,种植业、养殖业不断发展壮大,村民们真的富了。
红色的基因是进步村这片热土的魂,红色的血脉是进步村民的根。鲜艳的五星红旗,将永远飘扬在进步村的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