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东乡的历史变迁
耀东公社成立于1980年4月,由瞻榆公社南部划出,驻瞻榆镇。地处通榆县西南部,东与新华乡相邻,南与内蒙古自治区科左中旗交界,西与良井子畜牧场、包拉温都蒙古族乡相接,北与瞻榆乡毗连,总面积341平方公里,截至到2000年,全乡共有人口15323人。2000年与瞻榆镇、瞻榆乡合并为瞻榆镇,耀东乡为纪念王耀东烈士而命名。
耀东村的由来
耀东村为瞻榆镇辖村,村委会驻地前褒根屯,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南12.5千米处。下辖前褒根、老后褒根、新后褒根、三家子、嘎海吐5个自然屯。面积约81平方公里。人口以汉族为主,其余为蒙古族、满族。
1946年,瞻榆县解放并建立民主政府,属五区新立村。1956年,建高级社,同年撤区划乡,属六家镇乡。1958年9月末,撤乡建瞻榆人民公社新立管理区。1971年,从新立大队划出,建瞻榆人民公社产立大队,后为瞻榆镇耀东村。
王耀东烈士事迹
王耀东,沈阳市铁西区人,1931年以前在东北军当兵。九一八事变深夜,日军炮轰沈阳北大营,很快占领了沈阳。这时王耀东所在部队正驻扎在沈阳东大营,他随着驻守在东大营的中国军队先退到了辽阳,接着又退到关内。
王耀东对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打内战,以及后来的消极抗战极为不满;对共产党、毛主席领导的红军、八路军英勇抗日无比敬佩。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连续取得了平型关、雁门关大捷和夜袭阳明堡日军飞机场的胜利,坚定了全国人民的抗日决心,也激发了王耀东的爱国热忱。他对东北军的同志们说:“我们东北军官兵,都是东北人,家乡沦陷了,父老兄弟当了亡国奴,大家都盼望早日打垮日本鬼子,回到东北老家去。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抗日战争夺得胜利,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我们要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建立联系,加深对共产党、八路军的了解。”后来,王耀东所在部队改编成了八路军,他说:“当时我们下级军官,谁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我们都非常愿意,非常高兴。”
参加八路军后,王耀东所在的团由冀中军区领导。在革命队伍里,他努力学习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虚心学习老八路的工作经验,按照中央提出的“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消灭敌人”的方针,深入敌后,建立根据地,组织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抓住时机,开展游击战,消灭敌人,做了大量的工作,对党的政策坚决拥护,忠实执行。王耀东在革命队伍的短短几年时间,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党员,成为我军冀中军区警卫团的副团长。
抗战胜利后,王耀东随晋察冀军区派出的干部队伍到东北工作。干部是从各部队调集的,从各地调来的干部都到张家口的晋察冀军区招待所集中,第二天他们就乘汽车向东北进发。到了通辽县之后,本想乘火车去哈尔滨(东北局所在地),但因郑家屯一带已被国民党占领,铁路也被破坏,乘汽车又怕目标明显。因此,只好从通辽改乘马车,路经瞻榆县到开通再乘火车去哈尔滨东北局。干部队伍坐的是三辆马车,当行至瞻榆县西南的三家子一带时,和叛匪韩宝玉的一支队伍相遇。叛军都骑马,来势凶猛,而当时干部队伍带的都是手枪,躲又躲不开,于是占领了一个沙岗和敌人对抗。经过激烈的战斗,打退了敌人两次进攻,但双方还在对峙之中。战斗间隙,发现对方穿的是东北民主联军的服装。经分析,认为这伙人有两种可能:一是自己的队伍,发生了误会;二是这伙人可能是叛变部队。经研究,大家一致同意与他们进行谈判。如果是自己人,消除误会,迅速通过。如果是叛变部队,双方脱离接触,各走各的路。大家知道这种情况去谈判很危险,因此都争着要去。这时王耀东说:“我是东北人,对这里的情况熟悉,语言也通,还是我去吧。”说完,他坚定、沉着地走下沙岗,向对方走过去。就这样他与对方连续进行了3次谈判,第三次谈判是王耀东和张君恒两个人去的,因敌人根本没有谈判的诚意,向我方要“大烟土”。王耀东跟敌人没讲上几句话,因叛匪韩宝玉的妻侄被我方打伤后死亡,韩宝玉向王耀东扑来。王耀东提枪坚持战斗,终因寡不敌众,被敌人绑上双手杀害了。牺牲后王耀东还绑着双手,身上和脸上都是血迹。张君恒发现中计,立即后撤,敌人紧跟不放,又向我方发起了冲锋,被我方击退后便骑马向包拉温都一带逃跑了。
王耀东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在东北解放前,为了党的利益,为了多数同志的生命安全,他临危不惧,光荣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是一位忠于党、忠于人民解放事业的好同志,当时随军记者马佳写的长篇小说《开不败的花朵》,就是为纪念王耀东烈士而作。
(中共白城市委党史研究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