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快到了一年一度的收获季节,农民朋友忙活了一年,开始探讨今年的收成如何。粮食价格的走势,国家粮食政策有哪些变化,怎样把握卖粮的时机等问题是农民最关心的。我认为,结合自家的产量和质量、经济状况、储存条件、地域特点等因素,对今秋粮食市场价格有个起码的预期,然后选择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卖粮。
上年度玉米价格回顾
2013年9月29日,长春大成开始收购新季玉米,收购新玉米每吨2100元,按1:1.2折扣水分,每个水是0.0126元,30个水收购价格0.85元/斤,35个水的0.79元/斤,农民坐家出售的价格应在此基础上减去脱粒费和运输费每斤0.03—0.04元,其价格在0.75—0.81元/斤之间。东部山区水分高的售价低于0.75元/斤。到10月8日我省的加工企业和小粮库、商贩等开始收购,收购价格在1.04—1.07元/斤之间。农民出售的价格是双辽0.82元/斤,梨树0.83元/斤,榆树0.81元/斤,桦甸0.72元/斤,通化县0.75元/斤,安图0.70元/斤,汪清0.68元/斤。长春、四平、松原有些养殖户收购价格在0.85元/斤以上。11月7日,松原地震区国储提前收购玉米,确定几个国储库收购价格标准是,14个水国标三等1.12元/斤。11月18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东三省一区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挂牌收购价格,我省国标三等质量标准为1.12元/斤。农民出售玉米价格上涨,梨树0.85—0.9元/斤,九台0.82—0.88元/斤,桦甸0.73—0.76元/斤,敦化0.7—0.75元/斤,汪清0.7—0.73元/斤,东丰0.8—0.85元/斤。国家储备收购价格最高,价格一直维持到今年5月份,随着粮食水分逐渐降低,农民出售的价格最高达到1.15元/斤。到了7月份,农民手中的余粮越来越少,个别县玉米质量好的,养殖户上门收购价达到1.2元/斤。
今年的国家粮食政策
早在今年2月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就公布2014年国家继续在粮食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并适当提高最低收购价格水平。三等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提高到1.35元/斤、1.38元/斤和1.55元/斤。在2013年10月12日公布了2014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三等1.18元/斤,比2013年每斤提高0.06元。中央一号文件和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表示,今年实行目标价格的是棉花和大豆,玉米仍然实行国家临时储备收购政策。国家临储收购是国家定价,掌控粮源,最大限度地保护生产者的利益。去年三等每斤1.12元,今年秋粮受干旱的影响,产量有所降低,国家定价会早于去年,国储收购价格肯定不会低于去年水平。
今年卖粮昨把握
农民朋友关心的问题是今年的产量怎样?玉米价格会如何?今年粮食主产区的情况是春天温度先高后低,农民普遍种地早,又遇到低温多雨,出苗比上年晚一周至两周,有的甚至一个月还没有出苗,芽在土里时间长,染病受药害几率多,苗情比照往年少了两成。干旱天气已经定局,早在7月份,吉林、延边、通化局部地就旱情严重。到了8月初,松原、四平、白城、长春局部地旱情严重,有的没有结棒,有的没有灌浆,造成的减产预期省内还没有完整的统计数据,影响到底有多大不得而知。我省在8月12日公布旱灾面积是1437万亩,近期局部的降雨和各级的抗旱工作能够挽救多少粮食还是个未知数。但从近半个多月农民的电话反映和农博会上与农民面对面沟通,粗略判断粮食主产区旱情减产超过两成,农民对新粮上市价格心理预期较高。
我的看法是:今年国家的托市政策会把粮食价格稳定在一定的高度上,国家定价既要考虑生产者的利益,还要考虑国际市场的价格水平,在天气干旱造成秋粮减产的情况下,国家掌控大量的粮源,国储玉米收购政策继续作为指向,引导市场,保护农民利益,已经给了农民一颗定心丸。有深加工、养殖业、对俄贸易等刚性需求,今年的玉米市场开秤价格高于去年的可能性极大,但心理价格预期不能过高。我省是玉米生产省,受灾的面积比较大,但丰收的区域也不少。几年观察市场的经验告诉我,农民收益也要靠自身的掌控能力来决定。要早筹划,有个合适的心理预期。玉米受灾严重的、产量少的应赶紧出售,腾出身手打零工赚点钱弥补损失。经济状况不好,地趴存放玉米必须急收急卖往前抢,这时的市场是青黄不接的,价格不很高,粮食水分大,总体算账不亏。东部山区的玉米春季前卖粮食质量和价格没有竞争力,中部经济条件好,保管条件好,玉米质量也好的农户,一定选择“五一”前后卖粮,卖给粮库或贸易商较划算。地处玉米深加工企业周边,玉米水分较大的农户,选择春节前卖粮,加工企业随收随加工,价格虽然不高,但水分折扣较少,比较划算。
(据《吉林农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