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3版:文化广场
上一版3  4下一版  
踏平坎坷成大医
指尖上的旅行日渐风靡
成王败寇
跟着神话去旅行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2014 年 10 月 2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听故事探秘境赏美景
跟着神话去旅行

    虽然中秋已过,但关于月亮的神话与传说,却仍让人浮想联翩。如果说平凡的我们注定看不到嫦娥奔月的曼妙身姿,那就一定不能错过寻踪神仙秘境的山海之旅。

    在悠远的远古时代,人类的童年时期,低下的生产力给了人们丰裕的时间去幻想生动的故事,从而留下了口口相传的文学宝藏——神话。千百年来,人们凭借丰富的想象力积攒下来成百上千段美丽的神话传说,代代传诵,绵绵不休。它们或雄壮威武如盘古开天辟地,或凄婉旖旎如牛郎织女鹊桥之会,或跌宕起伏如三戏海龙王、智斩独角兽,或脍炙人口如大闹天宫、嫦娥奔月。如今,神仙难觅踪影,秘境遗留人间,那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实乃四季皆宜的旅游宝地。有道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请跟随我们循着神话传说的线索,体验一段非凡的山海之旅。(一)八仙过海——烟台蓬莱阁韩文婷

    小时候,家里总有那么几个大大小小的石头,上面画着朦朦胧胧的小人儿,妈妈经常指着这些只见斑驳颜色,不露模样轮廓的小像告诉我,这个是铁拐李,那个是蓝采和……那时的我是一个只知顽皮哭闹的小娃娃,却总能听着这段叫“八仙过海”的神话故事酣然睡去。最初的梦境应该就是妈妈讲述的这个神话故事中海雾弥漫的样子吧。

    蓬莱阁位于山东烟台蓬莱市境内,地处胶东半岛北端、濒临黄、渤二海交汇之处,海面上有长岛诸岛耸峙其间,附近海域常年盛产海参、对虾、鲍鱼等多种海珍品。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蓬莱阁素有“人间仙境”的美誉。这里的“八仙过海”传说和“海市蜃楼”奇观享誉海内外。以山(丹崖山)、海(黄渤二海)、城(蓬莱水城)、阁(蓬莱阁)为格局,以四种文化(神仙文化、精武文化、港口文化、海洋文化)为底蕴,以蓬莱阁古建筑群为中轴,蓬莱水城和田横山为两翼,还有登州博物馆、古船博物馆、田横山、合海亭及黄渤海分界坐标等20余处景点为点缀,蓬莱早已成为全国有名的风景名胜区和休闲度假胜地。影影绰绰的她,历经风雨沧桑,旖旎曼妙在我的脑海里,像一个美丽的印记,与我的生命相连。

    盛夏的蓬莱虽艳阳高照却不湿热,凡阴凉处无不爽风习习,空气里似乎飘着一种特别的仙气。上下两层的蓬莱阁,结构精巧,没用一钉一铆,看起来端庄浑厚,落落大方,印证了清末刘鹗在《老残游记》里的描写:“这阁造得画栋飞云,珠帘掩雨,十分壮丽。西面看城中人户,烟雨万家;东面看海上波涛,峥嵘千里。”与朋友一起绕到阁楼北面,一股海风扑面,清凉中夹着浓郁的海腥味。面对浩淼的海水,抚摸着历尽千年风雨的城墙雉堞,脚踏陡峭绝壁,俯看海浪击崖。远眺烟波浩瀚,西北就是“八百壮士不仕秦”的田横岛,铁马金戈的悲壮一幕早已成为过去,但千秋传诵的壮志豪情似乎还在空中弥漫。在蓬莱阁上向远处眺望,只见天海一色,水雾缭绕,对面长山诸岛隐约可见,我不禁感叹,这里还真是适合神仙出没的好地方。

    (二)大禹治水——绍兴大禹陵寇娇

    大禹陵并不远,离浙江绍兴市区东南四公里。

    大禹陵本身是一座宏伟的古建筑群,坐东朝西,前临禹池,背靠会稽山,由禹陵、禹祠、禹庙三部分组成。朋友说,一般人游禹陵,喜欢直奔主题,将车停在祭禹广场附近的停车场,然后迅速地在禹祠、碑廊、窆石亭、禹王殿把玩一番,远远地对着山顶的禹王铜像拍几张照,便匆匆赶往下一个景点,而他喜欢从九龙坛开始,花上一天时间,远离城市生活的困扰,在这山间小道慢慢品味。

    九龙坛是九条青铜蛟龙环绕的圆坛,这也与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有关。相传四千多年前,帝尧之时,九条蛟龙在人间作乱,暴雨频发,华夏大地变成一片汪洋泽国,水患持久困扰百姓。新婚不久的大禹,受命于危难,将这九条蛟龙降服于此,百姓才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

    走过九龙坛,迎面是一座书有“大禹陵”的牌坊,坊头上雕有青龙朱雀,气势非凡。漫步到牌坊附近,“龙杠”横放在我们面前,“龙杠”附近还有拴马桩。相传在古代,文武官员从“龙杠”处皆须下轿下马,步行入神道,祭拜禹陵。千古以来,人们都是如此崇敬和拜谒大禹。

    穿过牌坊进入神道,这是一条用青石板铺成的路,郁郁葱葱的翠柏下石刻神兽分列在神道两侧,传说这些神兽曾帮助过大禹治水。

    神道尽头映入眼帘的是祭禹广场,这里是举行祭祀典礼的地方,钟亭和鼓亭分立两侧。广场的浮雕墙介绍了有关大禹的传说:禹得天书、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禹会诸侯等。过禹贡桥,穿过绿荫密布的甬道,沿青石拾级而上,便到达大禹陵碑亭。碑上所书“大禹陵”雄厚有力,气势不凡,据说是明代嘉靖年间绍兴知府南大吉所书。

    禹庙是大禹陵最宏伟的建筑,自南向北分布有照壁、岣嵝碑、午门、祭厅、禹王殿等古建筑群,这些宫殿式建筑依山势而建,逐渐上升,雕梁画柱,气象威严。这里的一梁一柱虽是后代修建,却不那么突兀,似饱经风霜,与禹王一起经历岁月的沧桑。禹王殿内,高大的禹王像矗立在大殿中央,面容威严,神态端庄。大殿内的大禹治水壁画,惟妙惟肖,精美绝伦,我仿佛看到遥远的四千年前的大禹,用他的勤劳和智慧带领劳动人民,与水患斗争到底的艰苦历程。

    不知不觉,高大的大禹铜像出现在眼前,此时我更加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如沧海之一粟。站在会稽山巅,还可以俯瞰到绍兴全城的风貌,纵横密布的水网交织成一幅不可多得的山水图。大禹陵和绍兴黄酒一样,需要慢慢来品。大禹治水的传说静静地躺在山间的石板上,也静静地流淌在舒缓平静的河水中。

    (三)精卫填海——长治发鸠山杨森

    发鸠山位于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城西25公里处,海拔1646.8米。这里苍翠毓秀,有林有水,极富自然情趣,颇有仙境气势,加之有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和历史胜迹,历朝历代的游览者络绎不绝。我们由城内出发走北线,一路上道路平坦且树阴遮挡,凉风徐徐,不多时已到山下。抬头望去,只见发鸠山景观奇特,林茂峰险,山脚下流水潺潺,加上蓝天映衬,简直美不胜收!这时候虽是盛暑仍凉爽如秋,故夏日来发鸠山最好不过。呼吸一口新鲜空气,感到发鸠山森林中富含负离子的氧气浸入心脾,这大概是在城市里难得享受的待遇吧。我们笑着说难怪这里被称为“长寿山”呢!先不急着登山,眼前便有一处美景。当地称“浊源泻碧”,碧绿的清水从山脚下流出,湍流直泻,西流东往。如果夜宿灵湫庙,静夜时便能听到山下汩汩泉水的响声,绝对妙不可言。

    因为传说的缘故,发鸠山的庙宇大多与精卫鸟有关。陶渊明的《读山海经》诗曰:“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伟大的诗人陶渊明把精卫鸟与顶天立地的巨人刑天相提并论,广为称颂,这种辽阔之美,千百年来震撼着当地人的灵魂。精卫鸟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悄无声息地浸润着这里的人民,融入到他们的骨髓里,这正是长子精神的一种象征。我想,这也是长子文化的精髓所在吧!

    爬发鸠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由三座山峰组成,奇峭的山峰逐次排列,像三尊傲立苍穹的巨人。老方山是发鸠山的主峰,直插云霄,在周边林立的山峰中显得很突兀。当我们站在峰顶极目远眺,只见巍巍太行绵延不绝,云海林海相映成趣,充斥眼帘的是整片整片的绿色,在蓝天映衬下更显迤逦多姿。

3上一篇  
 
 
中 国 吉 林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自由大路6426号 邮政编码:130033
电话:(0431)88600621   (0431)8860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