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于1日起实施,取代施行21年的国家安全法,突出了反间谍工作在当下的特点,成为国家反间谍工作和保障公民、组织合法权益的法律基石。随着近期各项法律密集修法或颁行,法治中国全面提速。而法律从纸面到实施,首先需要公民去了解,这突显出普法工作的重要性。
提到反间谍,也许一般人认为这只是电影、电视里才会出现的内容,同老百姓的生活相距甚远。但仔细研读法律条文后,不难发现其中不少与你我的日常行为息息相关。与外国人交往,电子通讯工具的使用,涉密资料的保存、携带,这些反间谍法涉及的内容,其实就在人们身边。
推而广之,随着法治中国大时代的开启,法律成为人们生活的“空气”,法治信仰的建立,不能只靠媒体的单方面宣传。作为公民,既然有知法守法的义务,有法律明文保护的各项权利,就有必要熟悉并关切涉及自身利益的法律条文。然而,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如火如荼的当下,可能连法学学生也很难抽出时间通读、研究一部法律,遑论一般人。
从万法之母的宪法,到各个部门法,再到地方适用的条例、规章,法律典籍是法治的第一体现形式,更是赖以生存的基础,纵然汗牛充栋却条分缕析。作为公民,工作面试时需熟悉劳动法,处理交通事故时应熟悉道路交通安全法,在谈生意时更应了解合同法,即便仅仅是对条文的理解,也是学养的体现,背后则深刻反映出对权利的坚守,对义务的恪守。
客观上说,法治风尚与信仰并不体现于普通民众对法律条文有多么深透的了解,但这并不等同于“一问三不知”。公民不可能随时有律师做伴或典籍在旁,那么试问在权利遭受侵害时,怎样在第一时间保障自身权益?如何搜集证据、如何据法力争,这些在未来应该成为“本能”的法律意识,都源于对法律条文熟悉并领会。
“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这恰恰显示出法治宣传的重要性。我国普法工作已经进入“六五”阶段,虽然经过近30年的努力,公民法律意识有了质的提升,但法治宣传方式依旧以灌输为主,缺乏双向沟通互动,导致普法成本居高不下,普法工作事倍功半。
(下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