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夜空璀璨的星辰,为行路者点亮归途,文艺事业的繁荣和发展,需要正确的价值坐标指引方向。在市场大潮中不迷失方向,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创作出社会效益与市场效益相统一的优秀作品,是这个伟大时代赋予文艺的历史使命,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思考文艺的重要作用,深刻指出当前文艺领域存在的浮躁现象,明确回答社会效益与市场效益孰轻孰重的根本问题,为如何校准社会主义文艺的价值坐标指明了方向,引起文化艺术界强烈共鸣和全社会广泛关注。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表现为文化的进步。而文化的繁荣兴盛,离不开文艺事业的发展推动。优秀的文艺与伟大的时代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2000多年前,中国的先贤深刻总结出艺术感化人心、移风易俗的社会功能。行至21世纪,文艺对于不断融入世界并迈向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日益发挥着艺术滋养、价值引领和精神支撑的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事业迎来新的春天,涌现出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秀文艺作品。然而,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也让某些从业者在经济利益诱惑面前迷失了方向,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了偏差。以低俗换廉价掌声,用抄袭挖“成功捷径”;将解构崇高、扭曲经典引为风尚,把胡编乱写、粗制滥造视为创新,或追求形式奢华,过度包装,炫富摆阔,形式大于内容,或热衷于“为艺术而艺术”,只顾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脱离大众,脱离现实……当浮躁之风蔓延到文艺创作的方方面面,不仅会伤害文艺本身,还会为社会精神生活带来严重而持久的负面影响。
文艺反映时代风貌,也是时代风气的引领者。在价值观这个关系文艺工作导向、创作立场的大是大非问题上,绝不容许随波逐流、含混不清。浮躁的背后,是价值观的偏差甚至扭曲。 (下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