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3版:理论与实践
上一版3  4下一版  
把群众路线教育贯穿于基层组织建设中
关于《白城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答记者问
用诗词楹联文化吹响时代前进的号角
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篇4  
2014 年 12 月 1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把群众路线教育贯穿于基层组织建设中
●张萱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必须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与践行群众路线结合起来,把群众工作贯穿始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发展、凝聚人心、促进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把联系群众作为基础工作,扩大基层党组织影响力

    “心系群众鱼得水,背离群众树断根。”要扩大基层党组织在广大群众中的影响力,就必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密切联系群众,准确把握群众脉搏,做到知民情、解民忧、化民怨、暖民心。建立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制度,在工作上依靠群众。要建立领导干部基层党建工作联系点,经常深入联系点调研,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基层群众当主人、当亲人、当老师,善于听取群众的意见,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做到谋划工作向群众问计,查找问题听群众意见,改进措施向群众请教,衡量成效由群众评判,用群众的智慧推动党建工作发展。建立党员联系帮扶群众制度,在生活上关心群众。把群众当作是自己血脉相连的亲人,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优势,采取“联建”“共建”“帮建”等措施,帮助解决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助推新农村建设。

    二、把服务群众作为根本要求,提升基层党组织执行力

    积极为群众服务,是党员干部职责所在、使命所在。在新形势下,把服务群众作为基层党组织工作的着力点,既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要自觉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转变工作理念,增强服务群众意识,实现从以上级指令为轴心向以群众需求为轴心转变,从坐等群众找上门向主动上门找群众转变,从依靠自身力量服务向调动各方合力服务转变。坚持重点从农村种养能手、经济能人、社区技能人才中发展党员,着力培养一批热心为群众服务、具有一技之长的德才兼备型党员。选拔能力强、作风正、群众信得过的党员干部进入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使他们成为推动发展、促进和谐、服务群众的带头人。以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为平台,整合资源,拓展功能,切实做好面向广大群众的各类服务。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效率,实行基层党员干部值班制、办事公开制、限时办结制等。科学设计和精心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把服务群众落实到党员的日常行为中。

    三、把宣传群众作为重要手段,提高基层党组织凝聚力

    新形势下,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各种利益关系纵横交错,群众民主权利意识增强,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要注重把党的方针政策耐心宣传给群众,使之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要乐于让群众反映意见,做到让群众话有处说、苦有处诉、冤有处伸,为群众自由表达意见打开方便之门;乐于让群众评说优劣,广泛开展民主评议活动,把检验党建工作实效和干部德能勤绩的标尺交由群众掌握;乐于让群众自主决策,凡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由广大群众自己说了算,充分发扬民主。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逐步完善文化场所设施,以公开栏、宣传橱窗、市民学校为基本阵地,扎实开展学习培训、文明创建等活动,引导群众遵守村规民约、市民公约。定期组织开展群众性文体娱乐活动,不断提高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把组织群众作为关键环节,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力

    能否有效地组织群众,直接关系到各级党组织的决策落实和工作成效。发扬基层民主,保障群众权利。组织动员群众,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保障党员群众的各项民主权利。全面实行基层党务公开,以党务公开带动政务、村务、厂务、校务公开,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建立健全畅通有效的群众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渠道,为群众发表意见、参与决策搭建平台。要在各种社会、政治力量之间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保证各项政策决策都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建立决策成效的群众检验校正机制,在依靠群众参与决策制定的同时,更加注重在决策实施过程中接受群众检验,推进决策落实。组织动员群众,参与社会管理。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推动科学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使基层党组织的各项工作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

    五、把致富群众作为最终目的,激活基层党组织创造力

    为政之道,必先富民。富民是执政的首要任务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推动基层党建科学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带领群众致富、实现全面小康作为首要任务。营造全民创业环境,汇聚民力。增强党员干部的宗旨观念和服务意识,通过改革创新,激发人人想创业的热情,营造人人能创业的环境。大力实施“创业致富计划”和“双建双带”工程,组织开展创业技能培训、就业创业致富信息咨询服务活动,掀起创业致富的高潮。激发社会创新活力,集中民智。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认真汲取群众的鲜活经验,从中把握规律,把好经验好做法上升为政策,全面总结推广。逐村确定发展项目,积极推广资源开发、资本运作、土地营运、龙头企业带动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创收等模式,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统筹发展,推动全面小康进程。

下一篇4  
 
 
中 国 吉 林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自由大路6426号 邮政编码:130033
电话:(0431)88600621   (0431)8860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