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1版:头版新闻
4下一版  
我市春运即将结束
洮南交警多措并举打造群众满意车管所
我市畜牧业科研再结硕果
权力任性,设“边界”更要设“高压线”
政府部门行政权力清单等﹃一单、一表、一图﹄近日将向社会公布
市委书记李晋修到生态新区调研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 年 3 月 1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市畜牧业科研再结硕果

    图为白城市畜牧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沈晓海。

    本报记者王野村摄

    本报讯(记者张赫)牛、羊禁牧舍饲为草原休养生息、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条件,也给草食动物养殖业带来了重大影响。生产方式由放牧转变为舍饲,不但增加了生产成本,也使过去的经营理念和饲养管理技术体系难以适应。特别是繁殖母畜生产中的问题非常突出,普遍存在因营养供应不足和饲养管理不当造成的母畜体重降低、发情延迟、受胎率下降、流产和幼畜发育不良现象。据2002年对全市5个县(市、区)部分乡镇的调查统计,母牛的繁殖成活率只有49.5%,个别村社出现了100多头母牛一年仅得2头犊牛的情况,给生产造成了巨大冲击。

    为了开发适合我省西部特点的牛舍建设、品种改良、饲料供给和生产环境控制等舍饲生产配套技术,提高母牛繁殖成活率、犊牛发育质量和肉牛育肥效果,保证养牛业持续健康发展,白城市畜牧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沈晓海带领十余名畜牧科研人员,于2002年初开展禁牧舍饲对母牛生产性能影响要素与对策研究,经论证获得省牧业管理局批准,于2002年秋季运行实施,2005年底通过了鉴定验收,从2006年开始在吉林省西部和内蒙古自治区的通辽地区进行了大面积示范推广,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于2014年获得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禁牧舍饲对母牛生产性能影响要素与对策研究》项目从吉林省西部地区的气候和饲料资源的实际出发,密切结合草原禁牧后肉牛养殖业发展的技术需求,系统研究了母牛舍饲养殖后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机制、性质和强度,探索了各要素间的交互影响规律,提出了种草舍饲、散栏养殖的生产模式,建立了牛群品种改良、牛舍设计建设、饲料营养供给、生产环境调控和肉牛养殖各生产环节的饲养管理技术规范,研究开发了多元素NPN复合添加剂和适用于繁殖母牛、后备母牛、犊牛、育肥牛的系列全混合日粮配方,形成了完整的肉牛舍饲养殖技术体系,研究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该项目的技术成果适合吉林省西部地区特点、饲料资源条件和养殖业发展的需要,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应用价值。在2010年到2012年的3年中,累计增产犊牛15.3万头,增加社会经济效益7650万元;推广普及架子牛舍饲育肥技术10000余头,增加社会效益940余万元。3年累计获得社会经济效益8590余万元。开发肉牛舍饲生产技术,实现基础母牛和犊牛的舍饲生产,不仅能提高养牛生产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且能大幅度减轻草原负担,对恢复草地植被、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大的生态意义。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 国 吉 林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自由大路6426号 邮政编码:130033
电话:(0431)88600621   (0431)8860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