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张赫)通榆县作为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在2012年以前的20多年中始终饱受干旱缺水的困惑。因此,节约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构建节水型社会是通榆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2010年试点开始,以膜下滴灌技术为主要建设内容的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在通榆县已经实施五年,节水增粮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0年春季,省政府在通榆县实施以膜下滴灌技术为建设内容的高效节水灌溉项目试点,当年建设10545亩,在不同区域、不同土壤条件、相同水利设施的9个乡、11个村布点示范。2013年秋季,建设面积持续增长达到27.2万亩,涌现出了万亩以上整村推进的示范村5个、家庭农场示范片15个和刷新通榆县玉米公顷产量超3万斤纪录的21个家庭示范户,相继产生了以节水增粮行动为主要经营内容的19个农民用水合作社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不同技术方式的示范性典型。截至今年,通榆县总计实施面积已达到100万亩。
据了解,与传统种植方式相比,节水增粮行动项目建设体现出了10大优势。增产80%以上,节水70%以上,年增积温280至300摄氏度,灌溉周期延长了15天,化肥利用率由50%提高到80%,省去三铲三趟两次追肥,玉米质量平均提高了一个等级,有效预防春季和全年低温灾害、膜下提高盐碱地的保水含水量,带动了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