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有着38年职业生涯的白衣老战士,退休后被院里挽留返聘,继续在他所热爱的中医事业这方热土上躬耕犁垦,杏林拾翠,岐黄济世,用如火的晚年,展示着“余热微忱亦芬芳”的秋霜风采。他就是市名中医、白城中医院主任医师李明山。
2012年3月,年届花甲的李明山到了退休年龄。但是,他眷恋着自己坚守几十年的中医临床岗位,当得到院里挽留返聘他的信息后,他欣然应允下来,这一干又是3年多。3年多,他为自己能继续为病人服务,发挥余热而多了些欣慰和快乐的同时,也让他不时回顾自己一路走过的从医岁月,仿佛就在昨天,就在眼前。
如果不是父亲年轻时在中医药铺当过徒,如果不是惊羡于父亲患病时服用中成药显现的神奇疗效,李明山或许不会幼小时就对中医药产生浓厚的兴趣,也不一定会学中医、当医生的。1969年他下乡插队期间,有幸成了一名赤脚医生。1974年,在面临四平师院和白城卫校两者的选择时,他毅然挑选了白城卫校的中医班。在校学习期间,课堂上他认真听讲、勤于思索,课堂外,他发愤自学、灯下苦读。几年下来,他已能把《四百味》《汤头歌》《平湖脉学》等多部医著熟记于心。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乡卫生院。期间,更多面对的是恶劣的农村卫生条件和缺医少药的现实,他用所学的知识为乡亲们除病祛灾,挎着药箱走屯串户送医送药,被乡亲们赞为“乡里的好郎中”。1982年,适逢长春中医学院首届函授招生,他报名应试,结果榜上有名。入读函授后,他抢抓时间钻研课本勤学不倦,自学了《黄帝内经》《伤寒论》《温病条辨》等中医经典著作,使得理论功底更加扎实,临床经验日渐丰富。1986年,函授学习毕业后,他便被调入白城中医院中医科,成为一名中医临床医生,直至退休。
从赤脚医生到乡里卫生院,从中职卫校到高等中医学院,从普通医生到主任医师,直至市名中医,以及省肾病学会专业委员,都是对李明山38年从医生涯的完整描述和对他中医药事业不懈耕耘的真实写照。38年来,他从未间断过临床实践,坚持中医特色,发挥中医优势,尤为擅治中医常见病和疑难杂症,对诊治冠心病、高血压病、脾胃病、肾病所致尿蛋白、隐血、肾功能不全、血肌酐增高、尿酸性肾病、肾结石、紫癜肾有独到之处,疗效显著。洮南市永胜乡56岁的白国斌患上肾功能衰竭失代偿期,曾多次就医于北京、长春等地的医院,都无明显效果,后经人介绍求治于李明山。经望诊和查验,患者面色红肿,舌体肿大、脉沉无力,血肌酐为495mol/l,确诊为本虚,湿浊夹瘀,他采用中医扶正、活血化瘀降浊综合疗法,对症调制方剂,患者服用30余剂后,症状逐渐好转,血肌酐指数明显下降。2013年,52岁李东明患有肾小球肾病5年,尿蛋白时有时无,虽经长春某医院多次治疗,但终不见效。李明山接治后,在望诊中见到患者颜面虚浮、脸呈满月、舌体肿大、边有齿痕、脉相虚弱。化验尿蛋白3+,肾功能正常。诊断结论是因患者脾胃阳虚、湿浊内侵而患上了慢性肾小球肾病。根据临床症状,他采用温胃健脾、化湿去浊和中药膳食补充相结合的中医疗法,调制方剂给患者加减服用。经半年多的观察治疗,患者口服激素全减,尿常规蛋白呈阴性,症状逐渐消失,病情明显好转,至今未复发。从医以来,经他治疗的患者数以千计,类似这样的成功病例不下千例,并将这些自己独有的学术成果和治疗方法撰写成20余篇论文,陆续发表在国家及省级医学杂志上,论证于省级学术交流会议间,也使自己很快在患者中小有名气。
“人生纵有千百味,贡献余热最可贵。”这是李明山经历人生百味后,对自己晚年生活能因贡献余热而倍觉充实、乐观和自信的真情流露。的确,他不是一个洞悉深奥哲理的人,但他用晚年生辉的余热,诠释了人生在于贡献的全部意义;他不是一个善于内心世界表达的人,但他用始终如一的不懈坚守,再现了对中医事业热爱和追求的信念。从返聘回岗的那天起,他就像新兵接过钢枪一样激动不已,抱定要在有生之年,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和振兴贡献全部余热。返聘3年多来,李明山始终坚持学习,不但用新的中医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武装自己,一直心在中医临床一线间,依然一如既往地热情为患者服务。“李大夫没有半点名医的架子,对患者一视同仁,一样诚恳热情,疗法也灵验,可有名了。”这既是患者发自肺腑的心声,又是对他仁心仁术的褒奖评价。正因为如此,前来求医的病人络绎不绝。他对求医者有求必应,热情相待,竭尽全力解除病人痛苦。他说:“什么都可以放下,唯独放不下病人。”足见在他心里,对病人的爱是一种情感的自觉和生命的姿态。对病人的责任是一种心灵的真诚和使命的担当。返聘至今,他诊疗救治的病人数百例,都是凭着这种医者大爱和精湛的医术使众多患者的病痛得以解除,生命得以康复或延续,用自己的余热温暖着病人的心,守护着人们的健康。当有些病人用“吃请”乃至“红包”答谢他时,总是婉言回绝。他说:“只要能用自己余热多为病人做点什么,比什么都高兴,比什么都满足。”
如今,李明山虽已六十有三、年过花甲,但他精力充沛。他要把有生之年融汇在中医临床岗位点滴工作之中,让人们从中更深刻地体会到“余热微忱亦芬芳”的人生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