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君 齐江
近年来,通榆县人大常委会坚持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法治力量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努力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建立了人大代表参与矛盾纠纷化解联动机制,推动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有机结合,构建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联动、运转高效的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格局,提升了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水平。
主动作为 探索代表参与新机制
他们坚持社会治理为人民,不断深化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着力发挥人大代表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示范带头作用,探索构建以代表家(站)、代表小组为载体,以矛盾纠纷调处单位为通道,以协助化解为主线,联动相关部门的调解室、调解中心、综治中心,围绕各类社会矛盾,采取接待选民联系群众、代表小组活动下访发现、专业调解机构主动邀请等方式,开展了人大代表进“家(站)”主题活动。县人大监察与法制委员会牵头,县人大人选办和各相关调处单位配合,部门纠纷调解机构、乡镇、街道和全县省市县乡人大代表作为活动主体,积极互动人大代表参与矛盾纠纷化解联动机制,深化拓展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实践路径,有效把矛盾纠纷发现于萌芽、化解在基层。目前,各类矛盾激化率同比大幅下降,刑事警情同比下降20.58%,行政警情同比下降18.89%,有效维护了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稳定。
定点“坐诊” 凸显“三站为民”新效应
为让老百姓遇到问题能有地方“讨个说法”,他们将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引入人大代表家(站),依托代表之家和代表联络站(基层立法联系点)这个人大代表履职平台,通过深入开展“代表进家站 履职为人民”“一月一主题”活动,组织省市县乡四级人大代表经常性驻家进站履职、接待选民,在把准群众脉搏、倾听民意、畅通民意诉求的同时,及时梳理提炼反映群众诉求、积极为群众代言发声,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接待选民群众时,人大代表结合代表自身资源和专业特长,通过疏导情绪、讲透政策、说清法理、明晰事理、亲情帮办等多种方式,参与、促进矛盾纠纷妥善解决,为群众化解矛盾纠纷提供新渠道,也让代表家(站)工作更接地气,更贴民心,着力把代表家(站)打造成社情民意的“收集站”、群众困难的“求助站”、矛盾化解的“终点站”。联动机制建立运行以来,通榆县人大代表“驻家进站”102人(次),化解矛盾纠纷77件。
参与“会诊” 搭建“优势互补”新架构
在机制运行中,为充分发挥人大代表贴近群众、公道正派、群众信任度高的特点,公检法司信利用其信访接待场所,乡镇、街道利用调解室、司法所、综治中心以及县级专业性调解机构“鹤小白”矛盾纠纷调解室、物业纠纷调解室、诉前调解中心、金融消费纠纷调解中心等场所开展矛盾纠纷调处时,针对不同情况邀请专业性强和专业对口的人大代表参与调解活动,使人大代表在参与矛盾纠纷调处时既当调解员又当监督员。人大代表与部门联动、与专业性调解机构建立联动机制以来,参与矛盾纠纷化解活动229人(次),化解矛盾212件。
走访“巡诊” 形成“人大在线”新常态
通榆县充分发挥人大代表身在基层一线、密切联系群众、掌握实际情况的优势,围绕“一月一主题”代表活动,组织代表小组发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带着问题深入基层群众调查研究,走进田间地头、生产一线、群众家中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及时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能够就地化解的就地疏导化解,能力不及的及时把情况反馈给有关方面并跟踪协调解决,对于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切,及时通过提出代表建议的方式转交有关方面办理,推动代表建议落地转化,从根本上消除矛盾纠纷隐患。一段时间以来,人大代表下访主动发现化解矛盾纠纷120件136人(次)。
注重实效 拓展为民履职新路径
为进一步推动机制落实,他们牵头建立联动机制工作专班,由县人大分管监察与法制委常委会副主任统筹,组织专班成员单位有效互动,推进矛盾纠纷化解的联动性和体系化。专班的成立推动了相关职能部门主动与县人大监察与法制委、人选办对接沟通,及时研判处理联动机制运行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完善联动机制在全县矛盾纠纷调处化解这项基层治理的工作实效,真正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调处在基层,正向叠加人大代表来源于群众、代表群众、为群众争取合法合理利益和向群众解读解释法律法规政策的基层治理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