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日报微信 白城日报抖音
首页
第02版:综合新闻

百年酱骨付情传承

——记白城市第九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老蒋屯酱骨制作技艺

蒋海波(中)与厨师研究新菜系。 本报记者张殿文摄

●本报记者 刘 莹

前段时间,白城市第九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老蒋屯酱骨,在网络平台“大众点评”榜单“必吃榜”和“白城东北菜热门榜”中分别位列第一。这也是该项目名录、老蒋屯酱骨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蒋海波进一步引入健康理念,把“老蒋屯酱大骨”推广到白城后取得的又一丰硕成果。

清末始延绵 鲁酱香草原

东北的酱骨头是一道深受中国北方人民喜爱的传统美食,有着丰富的地域特点和独特的民族特色。老蒋屯酱大骨技艺由来已久,源自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蒋家庄,清末民初时,由蒋氏家族蒋青远首创,他在担任历城酒肆主厨时,积极加以推广并潜心研究,在用传统鲁菜的烹饪技法卤的方式上加入个人秘制技艺烹饪猪大骨,时人称之蒋家庄酱大骨,后族人历代传承,制成远近闻名的酱卤菜品。

1938年,蒋家后人蒋书和携家眷闯关东,来到大安市乐胜乡老蒋屯生活,蒋书和重操旧业,十里八村有个婚丧嫁娶都会找蒋书和做菜,他传承祖上的烹饪技艺,每逢宴请必做酱大骨头,成为当地一道名菜,备受欢迎。

蒋书和的儿子蒋玉国、孙子蒋少发继承发扬祖传酱骨技艺,四方学艺,在传承家传酱骨烹饪技法基础上,对祖传技艺改进更新,研制含有中草药和相应调味料组成的秘制调味包,使成品在口感、颜色等方面更具特色,成为地方特色美食。

一代又一代人并没有墨守成规,而是积极改进,加入红参、黄芪、灵芝、枸杞子、天麻等中草药和相应调味料,科学配比制成秘制调味包,成品肉质更加酥烂、口感更加鲜美。

指尖投百料 舌尖得美妙

老蒋屯酱骨落户大安市安广镇后,这一美味开始辐射到大安及周边地区,远至黑龙江、内蒙古等地。

老蒋屯酱骨在精选新鲜食材的原则上,继续传承老鲁菜的烹饪“卤”技法,同时结合东北菜系进行实践创新,着重向适应当代人饮食口味的方向努力。首先用红参、黄芪、灵芝、枸杞子、天麻、茴香、陈皮、花椒、桂皮等30余味中草药制成秘制料包,然后采用老鸡、老鸭、猪蹄、火腿制作卤汤,再加入葱、姜、芹菜、胡萝卜蔬菜包去除异味,最后冰糖熬制糖色、加盐和酱油调味增色。从食材初期处理到流水冲泡、焯水去腥除臊、清水冲凉备用、卤汤制作、投放煮料、秘制料包制作和适时加入糖色、主材熬制共九个步骤。通过时间火候的把握,大骨头放入熬好的卤汤里小火煮45分钟,浸泡2小时,使富含丰富蛋白质和骨胶原的大骨味道更适宜,且久吃不腻。

传承声自远 当敢为人先

传承是一种精神,也是慢工出细活的事儿。老蒋屯酱骨的第四代传承人蒋少发在平时做酱大骨时,就有意识的让儿子蒋海波进行学习,悉心指导中草药的配比、放佐料的种类以及时间节点、时长等,以言传身教、现场示范、技术指导等方式,把酱大骨的技艺传承给蒋海波。

蒋海波继承祖传酱骨烹饪技艺后,又积极拜访中医营养学家,进一步调整中草药配方和配比,提升酱骨成品的色香味和药用功效。将研发新品在安广镇的老蒋屯饭店推广,也把酱骨作为饭店的招牌菜,积极向顾客推介,深受顾客欢迎。

2023年6月,蒋海波让老蒋屯酱骨落户白城市区,让白城市区的人民就近就能享用这一非遗美食。

2019年11月,以老蒋屯命名的餐饮服务公司被吉林省饭店餐饮烹饪协会、吉林省饮食文化研究会评为“吉菜发展20年突出贡献企业”。2021年6月,被吉林省饭店餐饮烹饪协会确定为“吉林省饭店餐饮烹饪协会第七届理事会执行会长单位”。2024年6月,被白城市饭店餐饮烹饪协会确定为“白城市饭店餐饮烹饪协会会长单位”。

当选为大安市政协委员的蒋海波时刻不忘非遗人的职责使命,在做好非遗传承工作的同时,热心公益事业,向社会奉献爱心,为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累计捐款数万元。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美食,本着“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的高度自觉,在蒋海波的坚守和推动下,老蒋屯酱骨正经受时光的考验,这一“吉鲁合味”的非遗产品也成为白城传统餐饮技艺中不可或缺的美食。

2024-08-01 ——记白城市第九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老蒋屯酱骨制作技艺 1 1 白城日报 content_18488.html 1 百年酱骨付情传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