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33年,关中大灾,长安出现粮荒。眼看就要断粮,有人提议迁都洛阳。京兆尹裴耀卿跟唐玄宗说,躲避饥荒,不用迁都,我有办法。唐玄宗听后大喜,督其全权办理。
裴耀卿釆取了三条措施:第一,放弃原来的陕川陆运,一个理由是陆运的粮食一大半都被运粮的人和马消耗了。第二,设立分段漕运机制,在洛阳、三门峡等地分别设置粮仓作为中转。第三,把陆运和漕运结合起来。三门峡那一段水急浪大,经常有翻船事故,就干脆用陆运来规避风险;过了三门峡,再重新装船走漕运。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效果逐渐显现。
后来,到唐代宗时期,“理财能手”刘晏针对三门峡这一段漕运老大难问题,专门建造了2000艘大船,任凭水冲浪打,大船航运自如,陆运即被彻底废除。无论裴耀卿还是刘晏,他们对大唐首都乃至整个朝政的贡献,就是在交通上做足了文章。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都城一开始放在南京,计划局势彻底平定后再迁都北方。第一个备选之地是西安。为此,他派太子带领一个专门的团队去考察。考察结果认为不行,保障首都经济基础的交通条件太差了。第二个备选之地是开封,结果考察队伍在去的路上,船只就搁浅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怎能运粮保障首都的物资供应?
秦汉唐宋都可以作为京城的地方,为何到明朝就不行了?一句话,人更多了,马更多了,朝廷更庞大了,军队更宏壮了,原有的交通条件没有相应升级,难以提供充分保障。
《管子》云:“山川涸落,天气下,地气上,万物交通。”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无论田间地头还是繁华都市,交通因素都影响甚大。
汉武帝刘彻以剿灭匈奴为历史使命。有统计说,他在位54年,打了44年的仗,且几乎年年大规模调动人畜。规模庞大的战士、马匹、骆驼奔驰在万里以外的荒漠上,哪里来那么多物资?关键一招就是推行盐铁国家专营。而国家专营能够成功,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在全国推行的均输法。
当时,各郡设有均输盐铁官,根据交通便利情况,将上交朝廷的物品运往缺乏相应货物的地区出售,然后在物丰地区购入国家需要的物资。用现代话说,就是依托水陆交通建立起庞大的国家物流体系,互通有无,货至民需。这既解决了运费高昂的问题,又调节了全国物价,让“战士以奉,饥民以赈”。
国饶民足赖均输,而均输之效靠交通。后世的曹操就直言:“察观先贤之论,多以盐铁之利,足赡军国之用。”孙中山则评价:“行均输、平准之法,尽笼天下之货,卖贵买贱,以均民用,而利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