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芙 李彤君
“人穷不砍三种树,后代子孙得佑护”。这老话说的是哪三种树呢?那就是被视为具有吉祥寓意的槐树、榆树和柳树。
在洮南市洮府街道桥南村,记者被村里两棵树龄115年的古柳吸引住了。这两棵都是三级古树(树龄在100—299年的树木为三级古树),入选了白城市古树名木名单。
100多年来,桥南村的村民视两棵古柳为吉祥之树,即使家里困难到没有烧柴,也不去砍古柳身上一个树枝,爱护至极。现在更是定期开展巡护,防虫防病,并修建了水泥围栏,确保古树“常青”,风貌依旧。
自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以来,由市审计局杨志伟担任第一书记、市林业和草原局的姜志伟和王满担任队员的驻村工作队便在桥南村真正“驻”了下来。在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市林草局从生态角度全面融入乡村振兴工作中,全力推动包保的桥南村村屯绿化美化和林草产业发展,为打造“生态宜居”村屯提供了“桥南模式”。
面对村里郁郁葱葱的两棵古柳,驻村干部深深体会到桥南村村民对“树”的期盼。他们对照千村示范“九有六无”标准,积极协调市县两级林草部门,绿化美化桥南村,种植树木对桥南村的防风固沙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市林草局林业工程师王青龙为桥南村东西两屯进出口道路两侧及广场等有标志性的地点重新规划设计,并根据桥南村的土壤结构优化种植品种,突出美化效果。将原有的树木移出,重新栽植补植樟子松343棵、云杉7棵、银中杨66棵、金叶榆干球46棵、金叶榆落地球52棵、榆叶梅480株、紫叶稠李、海棠、梧桐等树苗,共计投入绿化资金10万余元。
为了在村主干道规划新植树带、绿化带,市林草局党员干部来到桥南村,认真开展环境卫生清洁工作,集中清运了10余车砖头瓦块等垃圾,又针对缺少劳动力的脱贫户、监测户,进行室内外卫生清洁劳动。
在种植季节,市县两级林草部门派出人员在桥南村的主干道进行种植,将绿化与美化相结合,因地制宜打造村中林带、村中花园,形成了具有“桥南特色”的树下有花、花中绿植的美丽村景。
树种了、花开了,林木的后期养护又提上了日程。针对桥南村种植树木的种类和特点,驻村的工作队员没有“一种了之”,而是加大了对栽植的1000余棵绿化树木进行了全面养护力度。在洮南市林草局的帮助下,定期对树木逐一进行杀菌消毒、病虫防治,通过专业养护,全面提升了新栽树木的成活率,巩固保障好村屯绿化美化成果。
古诗有云:“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在桥南村,村民对林木的爱护才使得村里两棵古柳历百年而屹立不倒,陪伴着桥南村人走过了风风雨雨的岁月。在采访中,村民杨茂泉对记者说:“我在这个村生活了72年,村里树少,种了也不爱活,市林草局的干部来了,满村满屯的种了很多树,成活率极高。人家是行家,这回种的树,村民都说一定要保护好,再过一百年,在我们村百年老树不再是啥稀奇事儿了,这一切都得益于驻村干部的良苦用心。”
如今的桥南村,虽然已是深冬,但在错落有致的村舍中,庭院种植的痕迹还在。顺着乡间平坦清洁的道路,目之所及皆是林立的特殊树种,让冬日的乡村不再萧杀,苍劲和挺拔的意境完美照进了现实。宜居多彩的人居环境,村容村貌的改善,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获得感,让“高颜值”装点着希望的田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