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铜镜 映射千年
白城市博物馆有一件馆藏文物——金代双龙纹铜镜,它直径19.5厘米、厚0.8厘米。
镜背凸铸双龙,双龙张牙舞爪,首尾相接,作追逐状,有“二龙戏珠”之意,线条流畅,刚健有力,云龙相间,古朴逼真……这面双龙纹铜镜纹理清晰自然,立体感很强,视觉冲击力十足。
龙,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代表着皇权、吉祥和力量等,双龙纹铜镜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对龙文化的尊崇和传承,以龙纹作为中国古代铜镜上的装饰母题,更是中国铜镜文化的一大特色。
最早的龙纹铜镜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相传,古代一位铸镜师成功打造出一面双龙纹铜镜,龙赋予了镜子神秘的力量,拥有这面铜镜的人能够在镜中看到未来,预知祸福,辟邪驱恶。一个年轻人机缘巧合之下得到铜镜,决定借助它改变命运。他看到了自己未来的一位贵人,不久之后他遇到贵人,并在贵人的帮助下,克服种种困难,事业蒸蒸日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年轻人逐渐变得贪婪和自负,过度依赖铜镜的力量,忽视了自身努力和品德修养。终于有一天,铜镜上双龙仿佛感受到了他的变化,突然愤怒,镜中云雾汹涌翻滚,两条龙张牙舞爪,似乎要挣脱铜镜的束缚。自此,铜镜的神奇力量消失,年轻人的生活也开始遭遇各种不幸和挫折。这时,年轻人才重新审视自身行为,努力改正错误,恢复了往日的善良和正直。他也将铜镜视为一种警示,时刻提醒自己要谦逊、勤奋和善良,最终凭借自己的努力,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这个故事,也赋予了双龙纹铜镜神秘的色彩。
其实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夏朝,就有了青铜镜;秦汉时期,铜镜制作技术得到长足发展,制出的铜镜极为精巧;清乾隆时,民间玻璃镜流行,青铜镜成为价值很高的珍存品。
“美人与我别,留镜在匣中。自从花颜去,秋水无芙蓉。经年不开匣,红埃覆青铜。今朝一拂拭,自照憔悴容。照罢重惆怅,背有双盘龙。”古人通过对双龙纹铜镜的描写,表达了对心上人的思念,对时光流逝、容颜易老的感慨。
金代铜镜虽有不少仿唐宋之作,但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金代统治者将大批中原汉人工匠迁往北方,促进了铜镜制作工艺的发展。除双龙纹铜镜,还有双鱼镜、人物故事镜、盘龙镜、瑞兽镜和瑞花镜等。
双龙纹铜镜,诞生于遥远的古代,从最初的粗糙质朴,到后来的精美绝伦,每一面铜镜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岁月的沧桑。铜镜里,有红颜的欢笑与泪水,也有英雄的壮志与豪情。
精美的纹饰、细腻的雕刻,无不展现着双龙纹铜镜高超的工艺水平。那灵动的龙凤、娇艳的花朵、神秘的符文,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
随着时代的变迁,铜镜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它留下的文化遗产却永远熠熠生辉,让我们得以窥探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精神世界。蕴含美好与智慧的铜镜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册上,成为我们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哪吒2》中的敖丙原来是他?
在白城市博物馆,陈列着一件陶制的屋脊兽,为元代文物,长29.5厘米、宽16.3厘米、高16厘米。这件屋脊兽名唤“嘲风”。传说龙有九子,分别唤作囚牛、睚眦、嘲风、蒲牢、狻猊、赑屃、狴犴、负屃、螭吻。嘲风排行第三,为鳞虫之长,其父亲是龙、母亲一说是凤凰,一说是鸟。大热电影《哪吒2》里的龙宫太子敖丙同样排行第三,他会不会就是嘲风呢?
中国古代建筑,屋脊容易发生渗水问题,为解决此问题并增加装饰效果,人们在屋脊两端安装了特殊构件,这些构件通常以动物造型为主,称为屋脊兽。
考古发现,战国时期便有脊饰构件的相关出土遗存。浙江绍兴战国墓出土的铜屋,屋顶上立八角图腾柱,柱顶为一大鸟,该铜房屋模型应是用作祭祀的庙堂建筑模型,是屋脊兽的起源之一。
唐宋时期,屋脊兽的造型逐渐精美,工艺愈发精湛;明清时期,屋脊兽的规制和样式达到了较为成熟和复杂的阶段,严格的等级制度,使得屋脊兽成为彰显建筑主人身份地位的重要象征。屋脊兽独特的布局、新颖的外形设计和富有内涵的寓意,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对现代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故宫太和殿屋顶上,有骑凤仙人,仙人后面跟着10个神兽,依次为:龙,寓意为截断洪水,防止火灾;凤代表吉祥平安;狮子代表勇猛;天马寓意皇帝“天马行空”,日行千里;海马象征着飞黄腾达、好运;狻猊是龙和狮子的后代,龙的第五个儿子,不怕烟火,寓意吉祥;狎鱼是海中异兽,能够兴云作雨消灾除害;獬豸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独角猛兽,象征独一无二的权威;斗牛原名虬螭,相传它身上长满了麟甲,形状像牛,是传说中的镇水兽;行什似雷阵子的形象,是雷神的化身,可以防雷防火。这十个神兽象征着皇家的十全十美!
嘲风不在这十兽之列,但也是屋脊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故宫屋顶正脊两端面向脊外的神兽,便是嘲风。嘲风平生好险,性喜登高望远,故名望兽。
在民俗中,嘲风象征吉祥、美观和威严,同时还具有震慑妖魔、清除灾祸、辟邪安宅的作用。专门用来化解风水十八煞中的反光煞。
从最初简单的雏形,到逐渐丰富多样的造型,屋脊兽的演变犹如一部生动的建筑史书,见证着文化的发展和王朝的兴替。
悠悠千年,它们始终在风雨中屹立,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神灵护佑的期盼,闪耀出中国古代建筑的光辉与工匠的智慧。
稿件:本报记者 李政孚
美编:刘健雄 供图:白城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