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日报微信 白城日报抖音
首页
第03版:文化广场

白城戏剧 菊苑流香

●白城市戏剧创作中心

人类戏剧的萌芽,伴随着文明曙光的出现。戏剧具有永恒的魅力,它能打开一扇扇心灵的窗户,让灵魂与灵魂进行交流,使情感得到净化,在精神的沐浴中,使心灵在无形中滋长着美、批评着丑。戏剧与地域难解难分,一方水土一方人,滋养孕育出独特的艺术。翻开白城的戏剧历史,它就像闪耀着万颗珍珠的长河,在时代精神的大海里,不断涌起一朵又一朵令人迷醉的浪花。

戏剧循迹 源远流长

白城素有“八百里瀚海”之称,塞北的草原风光和农牧渔猎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养成了勇武刚毅的气质、开朗豪放的胸怀及高歌欢舞的娱乐追求。清中叶之后,中原的戏曲艺术相继传入草原地域。1910年,洮南镇修建一座能容纳多人的砖木结构的戏院,称洮南大戏楼,邀请外地班社演出《汾河湾》《空城计》等京剧剧目。中华民国时期,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的演出遍及白城各大城镇,其中以洮南和扶余为两大演出中心。

戏剧之花 开满辽吉

抗日战争胜利后,白城的文化艺术事业迎来新的生机。1946年,仅洮南一地就有辽吉文工团、民主职业剧团、洮南一区大众剧团等多家文艺团体。白城镇内成立了洮安县(今白城市)艺人协会。1947年3月成立了洮安县民众剧团,该团为政府供给制单位。辽吉省委书记陶铸、辽北省政府主席阎宝航、辽吉军区司令员邓华等党政军领导人和机关干部、部队指战员等多次观看该团的演出,并给予热情赞扬与鼓励。

戏剧沃土 明星荟萃

上世纪50年代初,白城的戏曲活动重点是以地方剧种(评剧、二人转)建设为中心,1950年至1952年,黑龙江省文教厅先后在白城、洮南建立两处省属评剧团体。白城的洮安县民众剧团为黑龙江省第三评剧团,洮南工商联剧团为黑龙江省第四评剧团。这一时期有一批新文艺工作者加入戏曲剧团,出现了专职编剧、专职导演和专业编曲,使戏曲舞台得到了进一步净化。1954年,黑龙江省所属的七县划归吉林省后,原省属的第三、第四评剧团分别改为吉林省白城县评剧团、洮南县评剧团,其他各县也都建立了县属评剧团体。白城各地的评剧团排演了大量的传统戏和现代戏,像《花为媒》《小二黑结婚》《刘巧儿》《牛郎织女》等,唐鹤年、杜维城等又整理编排了《杨二舍化缘》《三击掌》等剧目。上世纪50年代末期,又根据纪英林和八女商店的故事创作排演了《石头花开》和《红旗姑娘》。

这一时期主要演员有被称为“东北白玉霜”的菊桂笙,号称“花铁嗓”的花佩君,赵旭、吴双以及与筱桂花搭档的筱金玲、筱荷花等。菊桂笙主演的《刘翠屏哭井》和花佩君主演的《断桥》相当有影响力,至今仍有唱段在网络上流传。

评剧的兴旺发达,为白城的戏曲艺术带来了繁荣,随后又相继成立了京剧团和民间艺术团。京剧团名家众多,有荀派青衣张婉秋,程砚秋的侄儿花脸程世杰,号称京城四大票友之一的著名老生管绍华等50多人,阵容十分强大,京剧评剧遥相呼应,可谓是“南来角北来腔”荟萃白城。京剧除了演出传统戏《玉堂春》《生死恨》《锁麟囊》外,还自编自导自演了现代京剧《碧血红心》《雷锋》等剧目。

白城的民间艺术十分火爆,二人转演出大受欢迎,甚至出现了演员顶雨唱、观众顶雨看的场面。1957年,二人转《听琴》作为吉林省代表剧目参加北京汇演,在京演出15天,受到极大赞赏。王尚仁号称“王三乐子”,是二人转一代宗师。

1960年成立了白城专区吉剧团和扶余县新城戏剧团,增加了两个新兴剧种。韩冰是与吉剧名家邬莉齐名的优秀演员,白城吉剧团演员高茹后来调入省里,她把二人转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1962年末,撤销了白城京剧团,变成评剧团的一个京剧演出队。专区建立了艺术学校,白城、洮安、扶余、大安、镇赉、通榆6市、县也相继建立了戏曲学校或剧团附设的学员班,为全区培养了一批戏曲人才,电影《桃李梅》中丰氏的扮演者隋晶莹就是洮南培养出来的优秀学员。

逆风成长 犹创佳绩

1969年,各剧团一律解散;次年春季,各地成立文工团。这一时期,地、县(市)相继成立了戏剧创作室(组),为各文工团编写演出剧本。全区戏剧创作人员达40名左右,地区每年召开戏剧创作会或剧本研讨会,坚持开展创作剧目会演、调演。10年间编演了《队长不在家》《捉鼠记》等近百部戏,涌现出王丽娟、卢凤吉等一批优秀演员。洮南剧团的优秀演员韩子平调入省民间艺术团,被老百姓称为“二人转皇帝”。万啸甫是京剧名家、老生,在白城做演员、导演、教师、作曲等多种工作。

坚冰打破 拥抱春天

1976年,各文工团都陆续请回一些演员,逐渐上演了古代戏和现代戏。1978年,地区文工团分建两个专业团体——白城地区吉剧团、白城地区京剧团。各县(市)的剧团纷纷恢复建制,彼时全区共有吉剧、新城戏、二人转、评剧、京剧5个剧种和18个专业团体,地、县(市)仍保留戏剧工作单位。各剧团好戏连台,并且都有自己的原创剧目(松原1992以后从白城分离出去)。上世纪80年代,白城地区京剧团曾经两次与中国京剧院签约,邀请京剧名家杨春霞、李宝春来白城联合演出。另有宋玉庆夫妇等一众名家多次与白城演员共同上演中国传统剧目。

这一时期,艺术工作者迸发出极大的工作热情,特别是戏剧创作更是井喷式发动。1979年,白城地区文艺创作组恢复白城地区戏剧创作室之名,各县(市)都有自己的创作室(组)。白城的编剧阵容强大,最多时候有100多位专业和业余创作员。白城的戏剧创作声名远播。李杰、郝国忱、张国庆、周永太、刘成志、杨学志、王铎衫、冯延飞、马金萍、王秀霞、孙玉祥、杨凯、孙修竹、孙玉林、陈忠伟等,一个又一个名字,一代又一代的剧作家,前仆后继,笔耕不辍。他们在写人生之戏、他们在写时代之戏,他们的笔戳入了生活和命运;他们的文字有温度、有高度,有黑土地的苦辣酸甜。

从1979年至今40多年,据不完全统计,白城市戏剧创作中心创作并指导的大戏近百部,小戏200多部演出、发表、获奖。比较有影响的作品有话剧《高粱红了》《田野又是青纱帐》;吉剧《婚礼上的眼泪》《枭雄梦》;京剧《三代英烈》《宝扇传奇》;评剧《太平歌》《亘古一王》;新城戏《战风沙》《红罗女》;二人转《猪八戒醉酒》《石秀杀楼》;单出头《开明姑娘》《张富贵思妻》;拉场戏《中秋月下》《傻柱子接媳妇》等。在当前网络新媒体冲击的浪潮里,剧作家们仍然创作出时代楷模《吴雅琴》和以白城城四家子古城为背景的吉剧《春捺钵》等一大批在吉林省有影响力的戏剧作品,近期又创排了歌舞剧《辽吉记忆》。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在省级汇演中,白城演出团届届拿大奖,次次满堂红,盛况空前。这个时期主要演员有勾丽华、杨庆宝、赵彩霞、王作志、毛树森、盛喆、朱伟等。

戏剧给白城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精神享受,演出了许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老戏,又创作排演了几百部大大小小的新戏。这种精神盛宴的提供,不仅有各具魅力的表演艺术家,还有一系列优秀的导演、作曲家、舞美等幕后工作人员;这种精神盛宴的提供,来自于剧作家创作优质剧本的有力支撑,更来自于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春风化雨的关怀与支持。

白城戏剧,菊苑流香;广袤草原,艺术沃土。洮水梨园,光彩夺目,一代又一代的戏剧家经过不懈的努力,共同创造出灿烂辉煌的“吉林西部戏剧现象”,这份光芒将永远铭刻在白城记忆里。

2025-03-25 ●白城市戏剧创作中心 1 1 白城日报 content_27180.html 1 白城戏剧 菊苑流香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