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连恕 陈宝林
近年来,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通榆县积极探索创新,不断加强“五老”工作室建设,致力于提升关工委工作水平,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走进“诗意雕影艺术馆”
感受文化传承魅力
在通榆县第二实验小学校内,由退休教师李锐士创办的“诗意雕影艺术馆”,宛如一座文化宝库,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艺术馆内陈列着两个主题鲜明的展室,分别是“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和“传承非遗文化·弘扬华夏文明”。
在“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展室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英雄人物的剪纸画像栩栩如生,旁边的事迹介绍详实而生动。每一幅剪纸都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让参观者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们的英勇无畏和无私奉献精神。而“传承非遗文化·弘扬华夏文明”展室则聚焦于为五千年华夏文明作出突出贡献的著名历史人物。那些剪纸画像不仅展现了精湛的技艺,更传递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传统美德。
在“五老”工作室的带动下,这个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成立了“非遗文化传承活动小组”,定期开展活动,让学生们近距离接触和了解非遗文化。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还培养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得到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欢迎。
探访“王文涛民俗馆”
留住农村乡愁记忆
开通镇胡家店村的“王文涛民俗馆”,是通榆县关心下一代工作中的又一亮点。今年53岁的王文涛是一名共产党员,在通榆县兴隆山石油加油站工作。尽管工作繁忙,但他始终心系农村。
王文涛在下乡入户工作中,经常看到农村老物件被随意丢弃的现象,这让他深感痛心。他意识到,随着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这些承载着农耕文化和乡愁记忆的老物件可能会逐渐消失。于是,他暗自下定决心,要搜集农村老物件,让民俗文化传承下去。
走进“王文涛民俗馆”,仿佛穿越到农耕时代。馆内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老物件,有古老的农具、传统的生活用品、具有年代感的服饰等。每一件老物件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它们见证了农村的发展变迁,也唤起了人们对农耕生活的美好回忆。
王文涛表示,他希望通过民俗馆,让更多的人了解农村的历史和文化,特别是让青少年了解先辈们曾走过的艰苦岁月,从而更加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
加强“五老”工作室建设
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五老”工作室作为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阵地,在通榆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五老”们凭借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厚的社会经验,积极参与到青少年的教育和培养工作中。
像李锐士这样的退休教师,利用自己的专长,通过剪纸艺术传承革命传统和非遗文化,让青少年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接受思想教育和文化熏陶。而王文涛则以民俗馆为载体,为青少年搭建了一个了解农村历史和文化的平台,让他们在感受乡愁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通榆县关工委通过加强“五老”工作室建设,整合各方资源,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一方面,组织“五老”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如革命传统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另一方面,积极推动“五老”工作室与学校、社区、家庭的紧密合作,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关心下一代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