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伟 本报记者 武曼晖
1939年,李杰生于河北承德,成长于吉林大安。这位从“八百里瀚海”走出的剧作家,用如椽之笔描绘时代风云,终成中国当代戏剧界一座巍然耸立的高峰。作为享誉国际的一级编剧,他不仅是上个世纪90年代评定的“全国当代12位优秀剧作家”之一,更是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曾任吉林省文化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党组书记,吉林省政协常务委员,吉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等职;其艺术成就如璀璨星辰,照亮了中国话剧的苍穹。
瀚海萌芽:
创作之路的启程
1960年,高中毕业后的李杰在大安县中学执起教鞭。三尺讲台孕育艺术灵感,青葱校园滋养创作才情。1963年调任县文化馆创作辅导员。在这个艺术的摇篮里,他初试京剧创作,虽步履蹒跚却坚定向前。1971年进入白城地区戏剧创作室,1978年调入白城地区文联任副主席、《绿野》主编。这一时期他转向话剧创作,以《父子恨》《遗嘱》《海》等作品开启了话剧创作生涯。如春苗逢甘霖,在改革开放的东风中,他的戏剧才华开始粲然绽放。
高粱红处见精神:
现实主义的丰碑
1981年,《高粱红了》的问世,如惊雷乍响,让李杰声名鹊起,获得了全国优秀剧本奖。《高粱红了》以1976年至1979年的东北农村为背景,讲述了几户人家的遭遇。着重塑造了干部郑毅军的形象,还刻画了老土改、奶奶、麻花张等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这部作品的突破意义不仅仅在于奖项本身,更在于它对农民精神世界的深入挖掘。在那个时代,农村题材的作品往往停留在表面的生活描写,而《高粱红了》却深入到农民的内心深处,展现了他们的梦想、困惑和挣扎。李杰曾说自己有着“颤抖的人生”,这种经历让他深刻地体会到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也让他将个人命运与乡土叙事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在创作中,他不再是简单地讲述故事,而是将自己的情感、思考和对生活的感悟融入其中,让作品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高粱红了》的成功,标志着李杰艺术上的觉醒,也为他后续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田野又是青纱帐:
改革年代的乡村镜像
1985年创作的《田野又是青纱帐》宛如一幅波澜壮阔的改革画卷,以榆树屯为舞台,通过群像交织的叙事结构,生动展现了改革浪潮下的众生百态。在这个小小的村落里,每个人都怀揣着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在时代的洪流中奋力前行。
1986年,《田野又是青纱帐》话剧版一经问世再掀波澜。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其搬上银幕。导演李前宽、肖桂云带领吕晓禾、洪学敏、韩月乔、赵丽蓉、宋丹丹等演员,在榆树屯实地拍摄。它在保留原作核心的基础上,对部分情节进行了调整,以更温和的方式展现改革中的矛盾与问题。它让人们看到,在时代的浪潮中,艺术创作不应回避现实,而应勇敢地揭示问题,为社会的进步提供思考。这场争议与突破,为后来的现实主义创作开辟了一条艰难却充满希望的道路。
《田野又是青纱帐》宛如一部被低估的东北农村史诗,其中“三个大学生测量田野”的情节,具有深远的预言性。在当时的农村,大学生是新鲜群体,他们的出现象征着知识与科技的力量即将注入这片古老的土地。“通往四面八方的大道”这一意象,更是寓意着农村与外界的连接和交流。它代表着农村不再是封闭的孤岛,而是将融入更广阔的世界。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语境下,这一意象的意义愈发凸显。作品对农民精神结构的洞察也极具前瞻性,它展现了农民在改革浪潮中的迷茫与挣扎,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部作品就像一座灯塔,照亮了东北农村发展的道路,其价值值得人们重新审视和珍视。电影上映后好评如潮,其中“三个大学生测量土地”的情节,如今看来竟像是对乡村振兴的预言。
古塔街众生相:
人性烛照的升华
1987年的《古塔街》将视角转向了城镇,以古塔街为背景,描绘了一群普通人的生活。剧中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有邻里之间的矛盾与和解,也有个人的梦想与追求。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刻画,李杰展现了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精神结构和文化心态,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该剧获得了第4届全国优秀剧本奖,它的社会影响在于让观众更加关注城镇普通百姓的生活,引发了人们对社会发展和人性的深入思考。展现出李杰作为剧作家思想上的成熟与超越。
《古塔街》与《田野又是青纱帐》,宛如两颗璀璨的星辰,分别照亮了城市与乡村的夜空。《古塔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城市生活的百态,展现了城市人的情感纠葛与精神追求;而《田野又是青纱帐》则扎根于东北农村,勾勒出乡村在改革浪潮中的变迁与挣扎。
这两部作品虽题材不同,但都蕴含着李杰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人性的关怀。他以“颤抖的人生”为创作源泉,将自己的经历与感悟融入其中。无论是城市的喧嚣还是乡村的宁静,都能在他的笔下焕发出独特的魅力。这些代表作奠定了李杰在当代戏剧史上的地位,也让他的作品成为了中国话剧宝库中的经典之作。
李杰的作品还获得了奥尼尔戏剧中心的认可,这无疑是对他创作才华的高度肯定。他用一生的创作,完成了对自己精神肖像的最终勾勒,让《古塔街》与《田野又是青纱帐》在戏剧的长河中展开了一场永恒的对话。
瀚海擎旗:
吉林戏剧的领军人
自1995年担任省文联主席以来,他已无暇顾及他视为生命的戏剧创作了,而是积极奔走,进行多种多样的艺术活动,为繁荣艺术、培养人才无偿地透支着生命。因为他有一个原则:干什么都要像个样,不能水水汤汤,一定要漂亮。拒绝平庸,一定要有创新意识。其创作中深沉的人文关怀与现实思考,为吉林戏剧注入了“关注脚下土地,凝视人性光辉”的精神基因。他对后辈剧作家冯延飞、杨学志等人影响深远,以言传身教传递创作理念与艺术追求。在他的引领下,后辈们继承了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和对戏剧的赤诚热爱。
李杰为推动东北戏剧生态建设不懈努力。他组织各类创作活动,搭建交流平台,让更多的戏剧人才得以崭露头角,为东北戏剧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使“吉林西部戏剧现象”成为中国戏剧界的一抹亮色。他的精神火种,在吉林戏剧的传承与发展中持续燃烧。
彩笔千秋:
永不落幕的戏剧人生
从文化馆辅导员到剧坛大家,李杰以其独特的光芒照亮了东北农村题材创作的道路。他用近四十载光阴书写了中国话剧的瑰丽篇章。他的作品如同时代的棱镜,折射出社会变革的七彩光谱;又似精神的火炬,照亮人性深处的幽微角落。2000年7月李杰仙逝,他的离去并未让其戏剧精神熄灭,反而如同一颗火种,点燃了吉林戏剧界的新希望。那红透天边的高粱、郁郁葱葱的青纱帐、沧桑斑驳的古塔街依然在戏剧的星空下熠熠生辉,诉说着一位人民艺术家的永恒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