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日报微信 白城日报抖音
首页
第03版:文化广场

还想再有一亩田

●韩春苗

和很多人一样,我心里也有一亩田。这亩田里种花、种草、也种着清闲,任那些叫做诗和远方的念想疯长成一条条藤蔓,漫天地伸展攀援。可当七月的一天,与友走进了那片一望无边再望无际的万亩冰麦,突然觉得心里有田还不够,脚下还想再有一亩田。脚下这亩田,不种风,不种月,要种就种上点冰麦。种在冰碴上,收在流火里。经历冰与火的淬炼,收获足味的香与甜,细细品,像极了我们的生活。

“风里雨里圣一麦田等你!”这短短的九个字衍生出无限的情义和意境,静静地站立在麦田边,与蓝天、白云、清风和大地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是召唤,是期待,你来或不来我都在。诗意和诚意都在里边,读之不由得心头一暖。生活中,很多人很多事是不禁想不禁念的,这不,风里雨里的我们就真的来了。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这片麦田于万顷碧野中闪着金色的光芒,如同一枚金色奖章馈赠给智慧而勤劳的农人,反哺着缄默而深情的土地。眼前这浓烈而厚重的金色,一直铺、一直铺、一直铺陈到视线不及的远方。恍然间,以为是梵高纵肆挥洒的油彩,绘就了这巨幅的麦田,是印象的,也是写实的。那蓬勃的饱满的澎湃的力量,摇曳在每一颗麦穗,甚至是每一茎麦秸、每一枚麦芒上。丰收,真好!

逢人若问归何处,笑指此处即是家。我想躺在金色的麦田里做一个踏实富足的梦,梦回三十多年前。那时,家里也种小麦,大概是二三亩地,施农家肥,马匹犁地,镰刀收割。暑假里,我们姐妹也跟着爸妈,手持镰刀,一刀一刀地收麦。歇息时,坐在麦堆边,爸妈就会估算大约能打出几麻袋的麦子,能磨出多少斤面粉,然后计划着自家留多少,这个亲戚家给几盆那个朋友家给一袋的。那时候的人情不用斤两地去度量,也不需要计量。我家多的你家余的互相串换着吃、串换着用,简单至极。那时候很纳闷爸妈是怎么算出来的,更神奇的是估算结果与实际产量竟然不相上下。爸妈和所有一辈子扎根田间的人一样,他们的智慧和情结可以解释为对土地的懂和爱吧。那时面粉不过细的筛磨,妈妈用碱发面,大锅蒸馒头。当蒸汽从锅沿四周溢出来的时候,浓浓的麦香也从外屋飘到里屋,从门里溢到门外。在院里玩耍的我们闻到香味就都争抢着跑回屋,放桌、摆凳、拿筷、端碗。当妈妈把一盆灰褐色的松软的比碗口大的开花馒头端上桌时,我们都迫不及待地各抓一个大口咬下去,热气和香气一起在唇齿间回旋。吃两口馒头喝一口土豆汤或吃一口筷子粗细的咸菜条,那味道,那感觉,是现在的精细佳肴给不了的。一回想起小时候,就有说不完的事;一说起过去的事,就絮絮叨叨地停不下来。那是怀念吧!怀念麦香,怀念朴素的简单的充满家味的生活。

那天,在麦田深处,那些馒头、薄饼、面条和面片儿汤,让我尝到了家的味道,尤其是麦香十足的馒头。贪恋着那个久违的味道,所以想多多咀嚼,久久回味,不知不觉就吃到了撑。生活说来说去无非是烟火里谋生,清欢里谋趣。而谋来谋去,不过是谋一桌可口的饭菜,谋一张舒适的床和一个背着不累的行囊。此时,置身麦田,麦食饱腹,觉得那些远方和诗都无足轻重了,都远不如这殷实的丰收景和烟火气更令人心安。

真想也有这样的一亩田,也种上这样的小麦,以一颗谦卑而敬畏的心躬耕其间。待麦收时节,也蒸上一锅腾腾热喷喷香的馒头,一口一口地细细咀嚼。知足的生活简单到一个麦香十足的馒头即可。

人间七月,真该去看看那片麦田。此时,有金光,有金浪,还有风来或不来都飘浮的麦香。我去过了,回来了,可是还想再去看看,想在那里也种上一亩小麦,让它结出沉实、饱满的麦穗儿,余生便栖居于此。从此,不再过多地向往远方,只想踏踏实实地在麦田里谋生,也谋趣。

作者简介:韩春苗,洮南市一线教育工作者,白城市作家协会会员,白城市诗词楹联家协会会员。散文、随笔散见于《东北作家网》《绿野》《瀚海》《山河》《洮南宣传》《府城文艺》《白城政协》等。

2025-06-23 ●韩春苗 1 1 白城日报 content_30168.html 1 还想再有一亩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