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白城市委党史研究室 张睿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深入挖掘白城抗战历史的丰富内涵,深化白城抗战历史研究,讲好白城抗战历史故事,中共白城市委党史研究室在本报推出“白城抗战记忆”专栏,通过系列文章,再现当年白城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抛头颅、洒热血奋起抗日的峥嵘岁月。这些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既是白城人民不屈精神的见证,更是激励我们砥砺前行的力量。铭记历史,珍视和平,伟大的抗战精神为白城新时代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编者的话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回望东北大地那段烽火岁月,无数革命志士以不同方式投身民族救亡洪流。舒群作为集共产国际情报战士与革命文艺工作者于一身的杰出代表,其在洮南秘密创建共产国际情报站的革命实践既是白城地方党史中隐蔽战线的重要篇章,更是他后续投身抗战文艺创作的实践根基、精神源头,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斗争与文艺工作相统一的历史逻辑。
投身隐秘战线,肩负特殊使命
1913年生于黑龙江阿城的舒群,原名李书堂,其革命意识的觉醒早在东北商船学校求学期间便已萌芽。这所由张作霖创办的学校,因冯仲云等进步教师的到来成为革命火种的播撒地。舒群在此结识了地下党员傅天飞,初步接触到共产主义思想。1929年退学后在航务局担任俄语翻译的经历,为他日后从事情报工作奠定了语言基础。1931年爆发的九一八事变是舒群的人生分水岭。他愤然辞掉月薪60元的翻译工作,毅然决然地参加了曾担任哈尔滨一中军事教官车凌云组织的抗日义勇军,奔赴前线参与抗日斗争。1932年初,经陈仕卿介绍舒群参加了第三国际工作,8月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随后,共产国际远东局情报部派遣舒群到洮南,建立地下通讯站并担任站长。这一时期的洮南,地处战略要冲,是日军军事运输和行动的关键节点,在此建立情报站对掌握日军动向、支援抗战意义重大。舒群以《哈尔滨五日画报》分销处为巧妙掩护,从事情报工作,负责传递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指示,接待过往的共产国际代表和党的重要干部。期间,舒群领导的情报站保障了党的重要领导人途经洮南至满洲里转赴苏联的行程安全。与此同时,他带领两名情报员搜集日军在四洮、洮索铁路沿线军事运输情报,秘密组织和发动铁路工人及当地群众开展反日斗争,为抗战事业凝聚起坚实的群众力量。
以笔为刃,在文艺战线冲锋
在从事情报工作时,舒群并未放下手中的笔。他以“黑人”为笔名,在《国际协报》《哈尔滨商报》《大同报》等报刊副刊发表诸多饱含爱国激情与进步思想的诗歌、散文,宣传抗日救亡。这些作品如同一把把利刃,直刺侵略者的心脏,又似一声声号角,唤醒东北人民的反抗意识,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鼓舞了前方抗战将士的士气。舒群还参加了抗日文艺团体“星星剧团”的演出活动,与罗烽、塞克、金剑啸、萧军、萧红、白朗等进步人士开拓北方的左翼文艺局面,结下深厚的革命情谊。当萧红在哈尔滨临盆举目无亲时,舒群第一时间伸出援手;萧军、萧红出版第一部作品《跋涉》面临经费困境,舒群毫不犹豫拿出省吃俭用积攒的50块哈大洋,帮助他们凑够印刷费。在文艺领域,舒群不仅以作品发声,更以实际行动推动东北抗日文学事业的发展。
经历铸就创作,延续革命精神
1934年初,因齐齐哈尔情报组织遭到破坏,洮南通讯站暴露,舒群被迫转赴青岛。在狱里,他创作了中篇小说《没有祖国的孩子》,产生强烈的社会影响,被视为左翼文学的优秀作品之一。1937年,舒群来到西北抗日根据地,曾在八路军司令部为朱德担任秘书。1938年和1939年,往返南方开展抗战文艺工作,1940年回延安,担任《解放日报》四版文艺副刊主编,参与协助毛泽东筹备延安文艺座谈会,参加南泥湾开荒大生产运动。与老一代革命家的多次接触,为他日后完成《毛泽东故事》积累了第一手资料。1945年抗战胜利后,舒群回到东北,担任中共东北局宣传部文委副主任等重要职务,领导创建了东北电影制片厂,为新中国的文艺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舒群在洮南情报站与文艺战线的双重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斗争史的生动写照。这种双线并进的革命实践,不仅丰富了白城地方党史的研究维度,更为理解党的革命斗争策略提供了典型样本,其蕴含的精神遗产与实践经验,至今仍对新时代党史研究与红色文化传承具有重要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