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校园记忆里,有一位蒙古族教师的身影温暖而坚定;在通榆县的乡间地头,有一位“百姓记者”的镜头始终聚焦着乡土情深。他就是陈宝林——从高校宣传战线上的“笔杆子”到乡村大地上的“记录者”,从校园里的新闻深耕者到乡野间的文化传播者。这位蒙古族退休教师用四十余年的笔耕不辍,书写着“在岗建功、退休奉献”的动人篇章。
2011年秋天,陈宝林调入白城医高专,接过了校报编辑部主任的重担。十几个春秋里,他像一位虔诚的耕耘者,深耕学校宣传的沃土,用文字为学校的品牌建设添砖加瓦,共编辑出版138期校报和1本散文集。他走遍校园的各个角落,从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到实验室里的钻研身影,从校园活动的热闹场景到后勤保障的默默付出,每一个瞬间,都被他敏锐地捕捉、细腻地书写,共在国家、省、市媒体发表稿件近4000篇。
《吉林日报》终身荣誉奖、吉林省高校优秀新闻工作者、白城医高专校报资深编辑、全国高校后勤系统信息宣传先进个人……每一份荣誉的背后,都是无数个挑灯夜战的场景,是字斟句酌的严谨,是对宣传工作的满腔热爱。
2018年,陈宝林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58个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成员,参加了国家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活动。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的经历,让陈宝林终生难忘。他也将这段经历制成画册,让其成为激励自己的巨大力量。“我是蒙古族儿女,更是教育战线的一员,要永远心怀感恩,为民族团结、为教育事业多作贡献。”陈宝林说。
2023年5月退休后,陈宝林没有选择安逸的晚年生活,而是带着对家乡的眷恋,回到了通榆县这方故土。他拿出多年的积蓄,自费4万余元购置了专业摄影器材和航拍器,成为一名行走在乡野间的“百姓记者”。“家乡的变化太大了,我想把这些美好都记录下来,让更多人看到乡村的新面貌、乡土的真情怀。”陈宝林动情地说。两年多时间里,700余篇(幅)新闻与摄影作品和150篇散文,从他的笔端与镜头下流淌而出,乡村振兴的鲜活实践、传统文化的代代传承、校园故事的温暖延续、乡土人情的质朴纯粹,都在他的作品中生动呈现。他还自费出版散文集《且行且歌》,字里行间满是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退休后的陈宝林,不仅自己笔耕不辍,更想着把多年的经验传递下去。他义务培训了20余名青年新闻和文学爱好者,从稿件选题到写作技巧,从摄影构图到情感表达,他毫无保留地分享着自己的心得。通榆县政协聘他为文史专员,他便潜心挖掘整理家乡的文史资料,让尘封的故事重新焕发生机;通榆县关工委请他到“五老工作室”工作,他便走进校园、深入社区,用亲身经历为孩子们讲述民族团结的故事、奋斗拼搏的道理,用爱心和耐心陪伴下一代成长。
全国“中华大地之光”征文比赛奖项、“全国优秀新闻文化工作者”“吉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吉林好人”“最美民族团结之星”……诸多荣誉,是他始终践行的“在岗时全力以赴,退休后余热生辉”的证明。
如今,陈宝林依然行走在记录家乡的路上,镜头里装着乡村的日新月异,笔端流淌着乡土的温暖深情。这位蒙古族退休教师的故事,就像一首悠扬的草原牧歌,在乡野间传唱,在人心间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