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始,齐白石作为没有学历的老画家,被请进大学兼职。这既体现了学校负责人敢于违逆世俗、唯才是举的宽阔胸怀,又是对约定俗成的大学教育方式的一种挑战与变革。
“民国十六年(1927年),我六十五岁。北京有所专教作画和雕塑的学堂,是国立的,名称是艺术专门学校,校长林风眠,请我去教中国画。”这所学校的准确称谓,应是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当初齐白石不肯答应,“林校长和许多朋友,再三劝驾,无可奈何,只好答应去了。”出乎齐白石意料的是:“学生们也都佩服我,逢到我上课,都是很专心地听我讲,看我画,我也就很高兴地教下去了。”林风眠对齐白石特别尊敬。“上课时林校长看我年纪大了,还给我预备一把藤椅,一切非常顺利。”(《白石老人自述》)
齐白石在课堂上,反复阐述自己的艺术见解:对生活要认真体察,下笔前要胸中有物;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对待传统,要“能将有法变无法”。
1928年,北洋政府垮台,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更名北平大学艺术专科学院。院长为严开智,仍聘齐白石为教授。后来严开智去世,由赵琦任院长。到这年十月,再由徐悲鸿出任院长。
齐白石因年老力衰,觉得上课很累,希望辞去教席。但徐悲鸿态度诚恳,三顾齐家,齐白石只好答应。因志趣、艺术见解相投,二人成了莫逆之交。
卢沟桥事变后,这所大学由日本人管理,徐悲鸿离开了学校。“日本人曾邀齐白石主持该校,校方授以聘书。信封上书‘齐白石死了’原封退回”。(《齐白石辞典》)1944年6月,齐白石以“白石非贵校教职员”之言,拒收校方配给的门头沟煤通知条。齐良末在《永留清白在人间》一文中也谈到这件事:“父亲深知这是日伪在收买人心,当即去信拒绝。”
抗战胜利后,1946年8月,徐悲鸿复任该校校长,聘年过八十的齐白石为名誉教授,齐又欣然应允。